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

歷史的二仁溪,今天的貴嶼



1987年1月,台灣《人間》雜志邀請幾個作家一起探訪廢五金回收台灣台南二仁溪兩岸,並寫下了一組名為《嗚咽的二仁溪》的文章,詳細描繪了1987年的二仁溪。

  下午三點,在當地居民的帶領下,沈文英坐在竹筏上,向二仁溪的上游劃行,看到一個黑煙和火焰籠罩的河流慘像:“濃密的黑煙遮蔽了整個二仁溪上的天 空……黑色粘稠的河水上,彌漫著一股令人惡心的臭味……二仁溪西方灰黑色的半個天空邊緣上隱隱透出一層紅光。逆光下,岸上人影模糊,以焚燒廢電纜為業的鄉 民以充滿敵意的立姿,傳送出一股深深的戒備。”

  吳小彥來到二仁溪兩岸廢五金回收行業最發達的灣裡村,幾乎70%以上的居民從事廢五金的生產。“觸目盡是五金廢料。從家裡的院內堆到門外;在空地上一 直堆到海邊。整個灣裡就像一個巨大而穢亂的垃圾場……”1987年,在灣裡,鄉民們明確告訴來訪者:“生計重於生命”。

  25年後,2012年的7月,本刊站在二仁溪的河岸上,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二仁溪:天快要下雨,河水微微泛出藍灰色,鷺鷥靜立在岸邊,間或有燕 子飛過。原來堆滿垃圾的淤泥,如今已經變成了自然濕地,紅樹林也在岸邊出現。招潮蟹、彈塗魚在濕地中自然生長。黃昏時,晚風輕拂,二仁溪仿佛從來沒有經歷 過受傷的歷史,但人們不會忘記這段歷史。高雄市茄萣區舢筏協會總干事蘇水龍先生告訴,他們正在申請游艇導覽的項目,希望帶著游客、學生了解二仁溪生態環境 變化的歷史。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多年來貴金屬回收為二仁溪的環保工作奮戰,積極促成了不少環保政策的制定,這兩年,也成了二仁溪上的義務導游,帶了不少NGO朋友、政府官員、企業家來參觀。參觀的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近期才被河水衝刷出未被發現的電子垃圾堆。

  7月23日下午,吳仁邦站在郁郁蔥蔥的河岸和垃圾前,介紹廢五金的歷史。最後,他補充說:今天的台灣,已經沒有廢五金回收這個行業,“這些廢五金現在去了大陸”——他們都知道,那就是中國大陸汕頭地區的貴嶼。

  貴嶼,是充滿毒害的廢五金的下一站。1993年,台灣全面禁止廢五金進口;從此,灣裡廢五金處理業逐漸外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大陸、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其中中國大陸是最主要的集中地。

  曾經的清水溪

  二仁溪位於台灣西南部,長約63。20公裡,是高雄市和台南市的界河,在荷蘭殖民時期,曾被稱為清水溪(de Verse Rivier),十分清澈。1970年左右,二仁溪的中游流域聚集了很多專門處理廢五金回收與提煉的工廠,二仁溪也漸漸變成台灣最著名的“毒河”。

  茄萣區舢筏協會總干事蘇水龍先生告訴,廢五金回收產業聚集於此是一個偶然。過去的二仁溪兩岸,從事鋼鐵回收,主要拆解從高雄港來的廢船。直至上世紀 60年代初期,一個姓牛的商人因經商失敗流落台南,前往美國找尋機會時,碰巧發現美國正在找把廢五金垃圾拋到太平洋的承辦者。他租了二艘貨輪載滿了廢五 金,准備將廢五金拋向大海後,將舊貨輪帶到台灣拆解。航行途中,他想到了當時台灣有人從事資源回收的買賣,於是他決定將一艘船完成海拋作業,一艘駛回高雄 港後轉運廢五金至台南灣裡地區兜售,沒想到所有貨源被搶購一空,從此展開灣裡地區的廢五電子零件回收金污染史。“當時的廢五金,有很多全新的電腦器材,台北的一些電腦,就直接來買零件,回去組裝。”蘇水龍是本地漁民,那時,他也參與過廢五金下腳料回收的回收工作。

  早期廢五金產業以美國垃圾為主,主要是露天燃燒廢電線、電纜,用酸洗來回收銅,漸漸地回收種類增加,舉凡電器廢料、IC 板、電話交換機都照單全收。在產業全盛時期,回收業沿著二仁溪蔓延到茄萣區、湖內區與仁德區,白天的灣裡像個髒亂的大垃圾場,夜晚則黑煙滾滾,有時是彩色 的煙霧,兩岸火光不斷,“河水有時是黑色,有時是橘紅色、綠色。”吳仁邦記憶猶新。酸洗廢水的強酸與重金屬,最後都流進水溝或二仁溪。

  廢五金的熔煉業者將酸洗後回收的各種塑膠回收貴 重金屬,熔煉成為濃度高且規格一致的成品,例如金、銀、鉑等;熔煉業極盛時期,灣裡日產黃金千兩、鉑金萬兩、白銀以噸位計算,熔煉後的各種金屬爐渣也堆放 到二仁溪兩岸。後來台灣河川局整治二仁溪時,將部分電子廢棄物裝在太空包,至今已裝滿5000多個太空包,據說還不到整體數量的一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